close

 

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從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方面來分析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陳秀茹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諮詢經驗得出,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兩方面,一方面是身體原因。有些孩子偏食,本來是該吃什麼吃什麼,由於家長的溺愛卻成了想吃什麼吃什麼,造成許多成長元素的缺乏。其次是運動,現在的孩子大都缺乏體育鍛煉,其實運動最有利於孩子各項能力的培養。因為在運動中,孩子的肌肉、神經和感官都要相互配合,才能完成要做的動作。
另一方面是心理原因。心理原因有很多,比如夥伴關係、師生關係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,但最重要的是親子關係。父母的教育方式和養育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專注力。父母的過度呵護可以說是孩子專注力差的主要原因。由於現在只有一個孩子,父母們疼愛有加,本來應該孩子完成的事情卻由父母來代勞,時間久了,孩子就會養成嚴重的依賴心理。因為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自己動腦筋去完成的,作業錯了爸媽給檢查,上課沒有聽明白父母會請家教,這樣一來,孩子的專注力必然會下降。

那麼,家長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?

專注力是一種習慣,而習慣要從小培養,抓得越早,後面的效果就越好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,家長給孩子買了很多的玩具和書籍,可是孩子往往是這本書翻兩頁,那本書翻兩頁,玩具也是,一會兒玩這個,一會兒玩那個。太多的書籍和玩具只會讓孩子注意力渙散。家長要告訴孩子,想換書可以,但是可以給媽媽講講這本書的意思嗎?每次給孩子玩具也不要超過兩到三個,玩完這些放回原處再拿別的玩具。
要營造一個集中注意力的環境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,要把寫字臺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都收起來。
合理安排孩子寫作業和活動的時間。對於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,他們的專注力一般不超過15分鐘,超過這個時間孩子就會走神。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為20分鐘,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則為半個小時。所以,孩子寫累了就讓他休息一會兒再寫。
改定時為定量。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八點就寫完作業了,於是讓孩子額外再做題。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,反正早寫完也得寫,還不如晚點兒寫完。
家長不要干擾孩子的學習思路和專注力。有些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時發現錯誤,就說,你這道題做錯了。也不顧孩子正在寫其他作業。
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嘮叨和訓斥。即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家長也不要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,自己也要進行自我情緒管理。那樣等於強化孩子不集中的特點,孩子也會在心?認同自己注意力不集中。

陳秀茹老師說,對於注意力不集中,很多父母在生活中不注意,反映在學習上才開始著急。所以,對於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抓得越早越好。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是學習ABCD,而是意志品質、性格及專注力的培養。

 

提升專注力的居家訓練遊戲(上)

  普通班的老師在班級上常常會遇到有一些孩子就是一刻不得閒,經常手腳動個不停,坐不住,到處走動,不然就是嘴巴動個不停,常常會被周遭的環境干擾,沒辦法專心進行一個活動、完成一個作品;老師一開口,他也急著開口插話,對於老師的交代,總是有聽沒有到;衝動性高、持續度不夠,做事情都是做一半,無法輪流等待。當老師敏銳的察覺不對勁,將這樣的狀況告訴家人,但對於一個專注力不足,活動量高的孩子,家長在家中又該如何協助孩子呢?
   父母發現孩子狀況後,帶孩子去兒童心智科就診是有必要的,藉此了解孩子的可能狀況及診斷(在摒除視聽覺、認知、感覺統合、教養態度所造成的問題外,可能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、注意力不足……),醫師也會針對孩子的狀況,轉介給治療師、心理師進行評估及相關治療課程。此外,父母在家中也可以漸進運用一些策略及活動來協助孩子,加強孩子的專注力及提升學習成效。當然,這些活動對於一般不大專心的孩子(不一定要有診斷),也會有一定的成效的,家長不妨試試。

拍掌遊戲:雙掌互拍,剛開始媽媽將雙手固定放在胸前的位置,讓孩子以雙手與媽媽的手互拍,媽媽再上下左右移動雙手的位置,讓孩子也要專注的進行拍掌活動。

操作性活動:只要是操作性活動就需要專心,像是夾豆子遊戲、滴管遊戲,但要進行活動前,還需要幫孩子考慮到坐姿及環境的安排,讓孩子在較安靜的環境中,一次進行一件事情,且儘量避免太多聲音、視覺的干擾。市面上一些簡單的童玩,像是小的彈珠檯也可以加以利用,孩子必須專心才能將小彈珠滑近固定的位置,或是以競賽的方式進行,看誰進行得比較快,或是比較準確。
 ●迷宮遊戲:一般給孩子玩的迷宮都是運筆的迷宮遊戲,父母也可以跟孩子玩用眼睛走迷宮遊戲。剛開始用一種顏色以橫向方式畫出不規則線條,畫出至少零點五公分寬的線條,讓孩子跟著單一顏色做出追視;為確認孩子是否真正做出追視的動作,不妨在透明的壓克力板上,畫出線條,直立起來,父母就可以觀察出孩子眼睛追視的狀況。

鏡子遊戲:跟孩子一起玩動作模仿,想像自己是一面鏡子,跟著父母的動作,剛開始給孩子的動作要簡單一些,速度也儘量放慢,等孩子熟悉後,可以互換角色,增加活動的趣味性。

聽音遊戲:聽聲音辨別位置,在孩子的右後方、左後方敲樂器,讓孩子分辨聲音的來源。還有一種拍節奏模仿,父母拍兩下,孩子就需要跟著拍兩下,接著再做不同的節奏變化,孩子也要跟著做出不同節奏的變化,讓孩子學習專心的聽,聽完之後做出正確的動作。或是跟孩子玩信誼出版社的教具「耳聰目明」,孩子一邊聽錄音帶中的聲音,一邊挑出正確的聲音圖卡;信誼還有一套教具「誰是誰」,以敘述性指令,讓孩子找到該圖卡,例如:「小白兔、穿著紅色衣服、跳繩」。
●傾聽遊戲:先跟孩子玩「請你跟我這樣做」,做單一指令的進行,之後可以進行兩個連續指令或是三個指令,像是「幫媽媽拿○○、○○、○○三樣東西過來。」「先去○○,再去○○,最後再去○○」(動作指令),孩子要做出正確的動作,就需要專注後的理解,才能做出正確的動作。剛開始如果孩子無法進行,可以讓孩子先練習複述一次,一邊做的時候也可以一邊念出剛剛的指令,做自我提醒的訓練。
●猜領袖:全家一起玩猜領袖的遊戲,在團體中有一個人帶動不同動作,讓另一個不知情的人藉由每次的動作轉換中去思考,在團體中究竟哪一位才是領袖。這一部分不管是當任何一個角色,都需要在相當專注及夠敏感的情況下,才可以做出跟隨或正確判斷。
●謎底就在圖書中:跟孩子說故事後,可以問問孩子故事的人物?主要情節?內容重點?如果孩子還是不清楚故事內容,讓孩子嘗試自己一邊看書一邊說故事,請他反問家人問題。這一部分主要是做閱讀理解的訓練,讓孩子學習專心聽故事、看故事中,還需要理解其中的內容。
●傳話遊戲:回到家中可以問問孩子,學校老師有沒有交代哪些活動?學校老師有重要事情一定會有聯絡單,或是其他的聯絡方式,讓孩子嘗試講出來,或要孩子將母親交代的事情到學校跟老師說,讓他練習長時間的記憶;在聽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專注力,才會記得住,這是孩子必須養成的責任和習慣。在這部分,親師溝通相當重要,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。在家中也可以先練習,像是去書房跟爸爸說一件媽媽交代的事情,從近距離短時間的練習,到遠距離長時間的傳話。
●走直線、平衡木:讓孩子先練習走直線,在直線中練習專注,等孩子熟悉後,再練習手拿著物品走直線(固體→液體),還可以腳尖接著腳跟,再到平衡木上行走,接著讓雙手舉直,或是雙手拿著物品行走。在動態活動中,丟接球也是專注力的一部分,不專心就接不到,或是被球丟到。
●益智遊戲:象棋、撲克牌(排順序、撿紅點、心臟病)、跳棋、孔明棋,這些活動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力,以及足夠的認知,才能有勝算的機會。認知還不錯且活動量高的孩子,對於競賽性的活動,都會相當有興趣,且樂此不疲。
●電腦軟體遊戲:現在市面上有相當多的電腦互動軟體,只要經過挑選,有很多可以給孩子運用的,而孩子為了要操作滑鼠,還要做很專心的點選。不過不是要孩子整天困在電腦前,而是在父母親的陪伴下,並搭配學習單進行,尤其不可將電腦軟體當成大人打發孩子的工具。

眼到、手到、心到才能專注學習,基本上,所有的學習活動都需要一定的專注能力,才能做到有品質的學習。所謂的專心,不僅是孩子固定坐在位置上罷了,還需要兩眼的注視、耳朵要有聽到,還要能理解、內化,才有達到學習的功效,也就是至少要能在過程中眼到、手到、心到。在以上的活動中,介紹不同的視覺專注、聽覺辨識、動作模仿、理解等活動,其實只要掌握這個要素,每個活動都是專注力訓練的活動。
 建議家長,在家人與老師合作下,確實溝通以了解孩子的活動量及不專心的狀況,並做出一簡單的觀察紀錄,協助醫師對孩子的狀況做出判定,醫師在更明確的了解評估後,也可能就直接建議利用藥物治療來協助孩子的學習。
 

 

 

 

 

提升專注力的居家訓練遊戲(下)

上回我們針對活動量過高的孩子,提供父母提升孩子專注力的具體活動建議,

而除了活動外,建議父母也要做以下的環境、訓練方式的審視及調整。
生態環境的改變:先審視自己的家中,孩子是否有進行活動的空間?玩具物品的擺設方式為何?(是一大桶混亂的玩具,還是有玩具的位置?)活動量高的孩子,更需要空間結構較為一致的環境,太過混亂或是複雜刺激的空間,都可能讓孩子無法專注在一件事情上。最好是一次一個玩具,進行完收好之後,再呈現下一樣玩具,甚至對於一些較小或是能力較差的孩子,玩具還不能給整套,只能給其中的一部分,避免太多,否則一下子就分心了。
 明確的遊戲規則:清楚的規定,堅持的語氣,讓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,有什麼樣明確的要求。當然,所謂的要求,也要看孩子的年紀、認知能力決定,在相信孩子能達到的範圍內去要求,讓他清楚的知道每一個遊戲規則的後果為何?要得到這後果的具體方式又為何?並給予有效的指令。
 增強物的使用:對於活動量高的孩子,尤其需要立即增強(依據孩子的需要做增強物的選擇),且必須多給予正向的鼓勵。孩子常因為衝動性高,容易出狀況,一直會被叮嚀,甚至被處罰,容易感到挫折,自然沒什麼自信,所以多給孩子一些鼓勵,少一些處罰,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期待,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得到的。
 培養興趣,找尋學習優勢: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,學習的優勢,孩子還是會努力、盡其可能的讓自己樂在其中的學習。興趣的養成對於任何孩子而言,都是相當重要的,每個孩子都需要在一個自信快樂的環境下學習,才會找到學習的成就感。另一方面,興趣也是孩子抒發情緒的管道,不管是音樂、藝術、運動等都是,在享受成就過程當中,也能做到情緒解壓。
 自我訓練:活動量高、不專心、衝動型的孩子,不一定會有學習上的障礙,或是學習低成就;但確實可能因為專注力不足、過動、衝動的特質,影響他的學習成效。如何協助孩子做自我訓練是相當重要的,讓孩子在了解自己的特質後也懂得自我學習,將需要完成的功課、事情,做出一份時間表,分段進行每項作業,可動靜態交錯進行,在過程中也可以自我滿足增強一下,做好內在的自我規範,以及運用放聲思考的方式,將要做的事情先講出來想一想再行動,也可以一邊做一邊講出來做自我提醒。每個孩子都需要被愛、被鼓勵、被包容,相信孩子更能善用他的特質,做最好的發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(ADHD),已經是一種常見的行為異常,除了造成學習困難之外,也困擾著很多父母。
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除了是先天腦部的異常之外,許多是與後天暴露相關;譬如:鉛過高也會引起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;食用的蔬果中,若殘餘有機磷農藥,也會影響孩童的行為及注意力不集中。
此外,孩童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,如:巧克力、可樂、茶、咖啡,也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。
根據2007年11月的刺胳針(Lancet)英國學者馬肯(McCann D)教授所發表的一篇研究發現,食品添加物會引起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。此項研究共收納了153名3歲孩童,以及144位8至9歲年紀較大的孩童進行雙盲性、交叉性,及安慰劑的臨床試驗。研究者準備了3種飲料,第一種當安慰劑,第二種含有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,第三種含有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另外兩種人工色素的飲料,提供給孩童飲用。但是飲料的外觀無法分辨,味道也無法分辨。研究並採用過動量表(global hyperactivity aggregate,GHK),由學者、孩童的老師、父母、及8至9歲的孩童朋友,分別加以評分,並以電腦分析。結果只有16名3歲孩童,及14名8至9歲的大孩童無法完成研究。 平均參與者都喝掉85%的飲料,不管是3歲孩童,或8至9歲的大孩童,喝含有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人工色素的飲料組都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。這些色素包括黃色4號、5號及紅色6號、40號。 馬肯教授的結論,人工色素,或是苯甲酸鹽(防腐劑),會各自或共同引發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。
在台灣孩童的零食、糖果、含糖飲料、果汁及冰品,常含有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人工色素。孩童天天都暴露在這些有毒物質裡而不自知,難怪台灣孩童的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的個案越來越多。防腐劑會影響胎兒及孩童生長,其實苯甲酸鹽(防腐劑)除了可能引發孩童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,還會增加肝臟的負擔、皮膚過敏,引起孩童食慾不振、發育遲緩,還會使得孕婦生產出的胎兒體重不足,因此許多先進國家都禁止使用在孕婦及孩童食品上。關於人工色素,除了會引起過動及注意力不集中外,以前的研究甚至認為會引起孩童過敏症發生,及傷害智商。日本政府早在30年前已經嚴格管制,在其國內食品大多使用天然色素如:紅色的茄紅素、黃色的胡蘿蔔素等。基於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人工色素對孩童的傷害,在此呼籲政府與衛生主管單位應全面管制苯甲酸鹽(防腐劑)及人工色素於兒童食品的使用。

(作者為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兼臨床毒物科主任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玲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